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0月29日电 (万鹏)“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回望过去五年,尽管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和发展难题,国际社会也有各式各样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疑虑猜测,但我们交出了一份亮丽的发展成绩单。于今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会释放更多信号,给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注入强大的信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分析指出,十八届五中全会谋划的“十三五”蓝图,将引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不仅把发展视为经济问题,更将之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的成果。“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福利、社会福利、以及自然界赋予人们的福利的需求。”李义平向记者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倾向于以GDP为枢纽的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单兵独进的速度型增长模式带来了一些失衡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失衡;内需与外需的失衡;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等等。如果这一些失衡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调整,那么发展模式也是难以持续的。
“要完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任务,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李义平分析认为,五中全会正在谋划的“十三五”蓝图,应该按照七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那样,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再强调,也是对既有发展过程的历史性总结。“结构调整本质上更多是微观层面的事,政府所要做的是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体制。”李义平指出,最好的产业政策是有效竞争的机制,而不是具体指出产业的方向以及预判哪个产业必胜。结构调整既要有有效的进入,又要有有效的退出,靠的是健全的市场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面向经济新常态,循着发展新思路,“十三五”规划的根本指向,已然清晰。“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李义平向记者指出,新常态下粗放的、快速的经济发展的条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必须立足于创新,立足于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新常态下的既有的发展方式必须转换,必须是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