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推荐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推荐阅读 -> 正文

想一想小平同志的“忧”和“怕”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08-09-04

    中国人的“出去”,总要“回来”的。虽然古诗中有豪壮之言,曰“何必马革裹尸还”,然而“叶落归根”,却也堪称人之常情。有成就的人“回来”,叫做“衣锦还乡”,芸芸众生们,则称为“常回家看看”。难怪这一首歌,可以风靡南北。

    然而小平同志自16岁“少小离家”之后近八十年,就再也没有回

< --广告内容开始-->   小平同志为何不“回家”?似乎成了一个谜。但近读小平同志两次“婉拒”请他回家乡的轶事,却觉得那不是一个谜团,而是一个发人深醒的启示。

    第一次是1978年的1月31日,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广安县委驱车成都,请已近在咫尺的小平同志“回家”,并向小平同志报告:“广安粮食总产已达6.16亿斤,分到的口粮已增加到377斤”……

    一个“已达”,一个“已增加”,广安县委的汇报,无疑是个“喜报”,是作为“政绩”来向小平同志报告的。未料小平同志“边听边算”,却说广安现在人口百万出头,只有6亿多斤粮产,“每人口粮才300多斤,这还是原粮,不是米。米才多少斤呀?口粮很低哟!”小平同志交待:“回去告诉县委,把农业搞上去,早点建成千斤县”……

    小平同志“婉拒”了“回家”,可以听得出,他是深爱着家乡,但他更惦记着江东父老的“口粮”。小平同志魂牵梦绕的,是家乡人民的“口粮很低”。这样一种大爱,这样一种建筑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之上的大“忧”,也许正是小平同志“何必马革裹尸还”的真正原因———连广安的同志也知道,不“早点建成千斤县”,就免开尊口,就别提小平同志“回家”的事!

    还有一次是1988年的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海演出,小平同志泛舟观灯,对孙子小弟说,“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一位广安籍的记者乘机问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小平同志鬼都不怕,怕什么“回家”呢?毛毛后来说:“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父亲告诉我们,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原来如此。巍巍小平同志,“怕”的原来是扰民,原来是“兴师动众”!这又是一种大爱,这样一种对家乡人民的真爱,又一次使小平同志不“回家”……

    小平同志不“回家”,综其“两拒”,一是“忧”,忧民之“口粮很低”,二是“怕”,怕地方“兴师动众”。这一“忧”一“怕”解开了小平同志不“回家”的“谜团”,也给了我们今天的干部多少震撼———我们是否捏指“算”过家乡父老的“口粮”问题,是否为此有过一点“忧”或“虑”么?我们是否想到过不要“骚扰地方”,不要“兴师动众”么,是否为此有过一点“怕”或“畏”么?

    如果我们的一些干部面对“口粮低”而心安理得,面对“兴师动众”而安之若素,那么请想一想———小平同志为什么不“回家”!

< --广告内容结束-->
过生他的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