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三
教育的动力和活力来自于改革创新。在《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对体制改革作了重点表述。特别强调,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
细读《规划纲要》可以发现,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将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眼点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以期形成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育人之变:注重“拔尖”人才培养
《规划纲要》要求: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解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此次在《规划纲要》中,就将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放在体制改革的首位。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认为,人才培养的观念要更新,首先要明确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基础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等教育重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增强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规划纲要》尤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规划,要求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马骁说,省内各大高校均在探索课程改革、分层教学等。有的构建适合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置、课业点评等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自身潜能和创造力;有的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培养与我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
“对人才的评价应该多样化。”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原四川大学校长卢铁城认为,“创新”意味着打破固有观念,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区等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坚持学校教学与社会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管理之变:现代学校要“去行政化”
《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推进现代学校管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公办高校要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解读】
“《规划纲要》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得很及时很实际。”卢铁城认为,目前高校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行政化”痕迹太重。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出,要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我省在贯彻落实这一点时,各高校需要将“现代办学”的理念吃透。
他认为,学校并不是行政机关,仅由行政管理层来决议学校一切事务,会让教师队伍感觉“没官不行”,从而出现“学者谋官”现象,忽略学科发展,“学校管理就应当‘去行政化’。”
四川教育学院研究员姚文忠也认为,四川高校只有先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才能将更多教育精力、人力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上。
如何 “去行政化”?卢铁城总结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他尤其强调教授治学,让教授既在教学、学术研究上有作为,同时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学校要设立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有关学校的重要决策应由委员会进行讨论,用集体的智慧出谋划策。
“术业有专攻,尊重学术自由,要让各个学科带头人发挥积极性,才能实现科学决策。”姚文忠说。
此外,专家们的共识是,现代大学还应有自己的章程。扩大学校和社会的合作,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用社会力量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