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断自我完善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吴得民(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中国共产党90年艰难困苦、披荆斩棘的奋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的曲折而壮观的历程。面对自身所犯错误,党始终襟怀坦荡,善于发现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中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发现和改正自身失误,从而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回顾党通过自身力量不断发现并改正自己缺点和错误,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经验和非常深刻的启示。第一,要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第二,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成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深受群众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三,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总之,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有战斗力和生命力,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不是犯过错误,而在于它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错误,能否发现错误、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能否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历史雄辩地证明,党从总结历史教训中不断走向成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共产党都是一个善于发现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的政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受到全中国人民拥护、支持、敬仰的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基层民主:党领导的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实践
□彭穗宁(省委党校教授)
有着亿万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基层民主建设实践,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民主政治旺盛生命力的鲜活证明,也是我国民主政治重大优势的充分展现。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形态民主与非国家形态民主的有机统一。国家形态的民主,体现在政体方面,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就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方面就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结构形式方面就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国家形态的民主,就是在我国城乡实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这四项制度,每一项都具有中国特色,都是中国人民的首创,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项制度的统一,显示了我国民主政治是完整的、系统的民主。人民群众不仅能在国家生活中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事务,而且能够在基层社会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创造幸福生活。这就说明,我国人民群众的民主实践,有着最为完整的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本身就包含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它必然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同时,基层民主的发展,又为我国改革开放积聚了巨大的社会力量,汇集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我们这样的东方大国推进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各种风浪和复杂挑战,但我们能够克服重重险阻,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政权不断巩固,坚持发展民主,特别是发展基层民主,应该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经验。
我们党把发展民主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和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与社会事务管理。这就要求基层民主建设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领域做起,必须从群众能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层社会做起。
基层民主与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直接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直接结合,基层民主的内容与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二是方式上的直接性。群众是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通过直接行使权利来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这里,基层民主的价值,不仅是一种政治原则的宣示,更重要是通过人民最直接、最有效地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来推动权利平等和政治参与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发展,来协调人民群众内部的权益关系。基层民主与保障群众权益的直接结合,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高度的人民性和广泛的参与性。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遍及我国城乡的基层民主建设,在党领导下,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有着光明前途的道路。
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再认识
□崔青青(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归纳为五点:
一是坚持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在领导推进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把握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实力多强、资格多老,如果因循守旧、保守僵化,其创造力就会衰竭,生命力就会终止。我党必须采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在实践中着眼于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所在。
三是抓住一个中心:又好又快发展。解决中国的问题,根本在发展;共产党执政,关键在领导好发展。我们党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建设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取得长期执政资格的根本保证。
四是贯彻一个方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危险主要来自党内的腐败。我党一定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努力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五是突出一个重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能否与时俱进地提高执政能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性因素。可见,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我们要集中力量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张星炜(省委党校教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新的实践中,必须在党的全部工作中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不渝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首先,从执政党的角度讲,要解决执政理念问题。在执政理念上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前应当坚决破除对GDP的盲目崇拜,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其次,从政府的角度讲,就要切实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理念上应当坚决破除“官本位”观念,强化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公众利益至上”的理念,把办事情、想问题、作决策的出发点,真正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讲,要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好民生问题。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最后,要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坚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仰
□南山(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要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必须以全新的组织动员目标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只能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也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选择是积极的民意伸张的必然结果,其动力来自于民众对于自身基本利益的争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以负责任的姿态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仰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能是作为追求道义型的政党、而非追逐利益型的政党而存在。也只有道义型的政党,才能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与拥护,也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执政责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醒全党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革命时期坚持的主义的道义责任能否转变为执政时期的制度基础,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向何处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就提出了党的历史方位的两大转变,即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深刻认识这两大转变,非常重要。
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感召力是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血液。只注重以经济手段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是走不通的,这不是我们的选择。只注重以经济手段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还有可能导致社会成员除了关注、投身财富的增长外,而对公共生活漠然置之,甚至以为所有社会矛盾、社会活动都可以用金钱和支配金钱的意志来搞掂。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科技、制度、管理和人才等要素都可以通过资本获得,然而惟有全社会的精神整合和认同,才能将上述要素整合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 赖廷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为己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党的纲领宗旨、核心价值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殚精竭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时期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不仅弘扬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发展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现代化。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爱好和平、“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艰苦卓绝,不畏强暴的力量所在。自强不息、重志进取的精神是华夏优秀子孙几千年来前赴后继、求生存、求发展的动力源泉。伟大民族精神的诸方面交相辉映,交融互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文化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中,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昂然前行、奋起革命,英勇顽强、百折不挠,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且培育和升华了从“五四运动”以来的不断发展着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为行为作风,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归宿,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近现代近60年浴血奋斗中形成的革命和建设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且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和荆棘丛生的客观环境中能够战胜种种惊涛骇浪的成功法宝,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新的民族精神财富。
在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党在新时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孔繁森精神、创业精神及创新精神、抗洪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辉写照,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和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国敏(四川大学教授、博导)王增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凸显为如下特征:一要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二要懂得马克思主义。三要懂得中国国情。四要具有实践运动的组织纪律性。五要懂得如何“化”,即“相结合”或“化”的机制问题。六要将“化”之经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七要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使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真诚地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不只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只有懂得马克思主义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应用于中国实际,而不是教条式的;只有懂得中国国情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置于中国实际中,而不是经验性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坚强组织的力量才能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是散兵游勇的盲干;只有懂得如何“化”才能有计划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是盲目性的;只有将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才能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而不是滞后性的;只有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认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聚集力量完成其目的,从而彰显其价值,而不是孤军深入,单打独斗。
与时俱进的理论丰碑
□陈万松(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都体现出了一个让理论永葆生命力的品质——创新。
两大理论成果创新的最基本之点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观察、研究中国问题,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两大理论成果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的命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体现出中国化的风格气派、时代化的精神特质、大众化的目的追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两大理论成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中加以创新发展和印证。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性质界定与运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的解答、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所有制的构成和分配方式的格局等重大经济理论问题,都作出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理论回答。
两大理论成果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回答了为什么要革命、谁来领导革命、怎样革命的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探索和回答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而所有理论创新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认真总结中国历史和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历来所提倡和奉行,这在两大理论成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创立,都是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古今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完成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在革命和建设中也不断总结和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形成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之路。尤其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从毛泽东开始就提出要以求实的精神总结和借鉴国外发展的教训,正视我国政治、经济存在的弊端和面临的挑战,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三化”进程中两大理论成果能始终保持创新品质,居于思想理论的前沿,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求实的态度和负起了为民的责任。求实,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奇迹。为民,即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