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推荐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推荐阅读 -> 正文

[图文]震后三年北川行感怀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1-05-26

□ 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钟建明

 

    身临其境,才能体会什么是奇迹。在这里,一边是废墟,是覆灭,是山崩地裂、江河呜咽、生离死别的人间地狱;一边却是新城,是重生,是春暖花开、山清水秀、政通人和的人间天堂。凤凰涅槃,欲火重生,事实再一次证明: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5月18日至20日,四川省教育厅组织高校宣传部长赴灾区考察灾后重建,三天时间里,悄声漫步在老北川县城废墟中,信步里,我拍摄了500多张照片,随时被那场骤然降临的灾难“震撼”,随时为伟大的灾区人民、为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震撼。

 

惊天一震——骤然降临的灾难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零4秒,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西北方向约11公里处,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

    这是一场生灵涂炭的浩劫,处在震源区域的映秀镇在数秒内满目疮痍……这场灾难摧毁的不仅是这座美丽的小镇,而且粉碎了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生命和家园。

    这惊天一震,波及龙门山断裂带广大地区,包括四川的北川、青川、平武、绵竹、都江堰等地区,以及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区。强大的地震波及全国,震撼亚洲,举世关注。

    谁也没有想到,此次地震所爆发的能量相当于251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威力,从牛眠沟“莲花心”爆发出来,震耳欲聋,烟雾弥漫,仿佛世界末日。从瀑布口迸出的震源石,直接撞到对面山体上,形成一个百余米高的冲击波,固体流石反弹后又继续向下冲击山沟另一面,再次形成冲击波。几次反复,在牛眠沟形成了一个宽约130米、长约800米、厚约80米的岩石堆积区。泥石流喷射出的瀑布口处两侧山体表面土壤,完全被冲刷掉,露出了原岩,沟内瞬时堆积起从地壳中喷出的几百万立方米的碎石。

    连续两分钟的强震后,整个映秀镇尘烟滚滚、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瓦砾满地,就在那一瞬间,呼吸仿佛都停止了,时间也凝固了,一切都定格在那幅恐怖的画面中。

    在如此强大,如此凶猛的后大地震波的不断冲击下,平日里坚固的房屋顿时变得不堪一击。人们所赖以挡风避雨的楼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恣意蹂躏而变形。瞬间地动山摇,山崩地裂。雷声、河水翻滚声、墙屋倒塌声、哭叫声、求救声、混杂着家禽尖叫声不绝于耳,一片混乱。

 

凤凰涅槃——废墟上的辉煌

 

    “5.12”汶川地震后,四川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高效投入到灾后重建的过程中。

    震后一周,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协调小组成立。震后17天,都江堰即向全球征集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震后18天,四川召开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

    震后一个月,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粗步统计评估报告出炉,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工作全面展开。

    震后2个月,全面推进涉及83个县(市、区)、6985个安置点、47万多户、193万多人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先后5次启动实施2296处重大地质灾害点应急勘察,设计和治理工作。

    震后3个月,1个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规划,以及88个一般受灾县(市、区)项目规划全面完成,四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初步确定。

    这是一项浩繁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四川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最先就确定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重建规划编制原则。之后,一路重拳出击:召开国际研讨会专题研讨震中映秀镇的重建规划;面向全球公开征集,通过国际招标确定都江堰的重建总体规划。集中行业内顶级大师和著名专家规划北川新县城……

    截止2010年,四川城乡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民生项目重建,基础设施功能恢复,产业恢复振兴,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以及对口支援等工作在加快推进。按照工作进度和力度。2010年,能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从伤痕累累到生机勃勃——两年间,四川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后高起点、高质量快速复兴的范例。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原样恢复,而是注重风貌打造和功能完善的超越。在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中,从外观到内涵都焕然一新的灾后美好新家园正在崛起。崛起危难、自强奋进、顽强拼搏,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四川依然秀美。在灾后美好新家园里,到处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震后四川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精彩篇章。“苦干二三年,跨越二十年”,现在人们来到震区,看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满意的是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伟大的精神动力

 

    天地不仁,人间有爱。

    很难想象,没有强大的国力,何以能奏出这首强力救灾,迅速重建的雄壮乐章。

    灾难中崛起的伟大中国,在不屈的抗争中再次彰显了震撼世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理想、信念,是操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凝练的时代表达。抗震救灾的实践表明,即使社会意识多样、多远、多变,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是我国社会意识的主流和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精神旗帜,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地震灾害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将抗震救灾斗争进行到底的伟大精神动力。经过抗震救灾,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出发,更加热爱社会主义。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说服力、凝聚力、动员力、规范力的充分证明。

    自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灾难性时刻起,中华民族便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而又情满人间的抗震救灾伟大斗争。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举国救灾行动。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思想之本,文化之源,精神之核,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受了全面的检验,得到了重大的提升。抗震救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次全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