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推荐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推荐阅读 -> 正文

高校社科界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1-07-22

编者按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高校社科界热烈响应,专家学者纷纷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和学习体会,围绕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畅谈心得。现刊发一组高校社科界专家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好教材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原司长 杨瑞森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专门篇幅语重心长地论述了青年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建设祖国美好未来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当代中国青年应自觉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期待和要求,这是我们。

  其一,历史潮流中人民的自主选择。理想信念问题,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发展前景的认同和追求问题。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对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求得人民解放和幸福,曾进行了长期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但是都失败了。与此同时,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振兴中华的发展道路。他们只是在经历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艰难探索,并经过对流传到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学说的反复比较和深入思考之后,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才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才迎来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必然选择,正是当代中国青年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客观依据。

  其二,社会巨变中实践的雄辩证明。“七一”重要讲话把我们党成立后90年来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方面所做的伟大贡献,概括为在实践上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三件大事”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我们党的领导下,90年来中国社会历史所发生的这一系列巨大变化,从实践上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伟大和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威力。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依据。

  其三,时代发展中理论的生机活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贯串于这一理论体系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始终一致的,其基本的方面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并不断取得胜利,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并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之所以能够不断开拓新境界、开创新局面,正是因为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苦斗争实践的反复锤炼和理论创造,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我们之所以对克服前进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复杂矛盾充满信心,正是因为我们党已经形成并确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青年确立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依据。

与时俱进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北京大学 杨河教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90年来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做了高度的概括,这对于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是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基本理论要反映时代的要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实践活动要具有时代的意义,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紧贴基本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站在民族复兴新的起点,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能不能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要体现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科学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党的历史责任所在。一切考验说到底,都是对党的先进性的考验。

  保持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扎根实践、联系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联系人民群众的政治优势和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同时存在,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最大现实。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这才是共产党人的品格,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在历史中发展的,保持党的先进性,希望在青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高校是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2011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号召青年学生在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高校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培养这些青年英才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开辟道路。

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青年大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 程天权教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青年和青年工作作了重要论述。胡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新世纪新阶段的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等学校青年大学生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深刻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青年大学生更是党关注关心的重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培养发展大批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为党的事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因为,重视青年大学生,吸收其优秀分子入党,事关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党的事业。青年大学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首先,历史和时代要求大学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历史证明,青年大学生的前途在于国家强大,而国家强大又在于执政者的正确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大学生自身成长特点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大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身心快速发展,思想感情丰富多变,处于既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左右。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必须自觉接受和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逐渐走向成熟,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再次,大学生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待,也是对大学生培养工作的明确要求。为此,我们要做到: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治方向。二要坚持与实践和群众相结合,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要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工厂、农村,了解民情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认识理解,在实践磨炼中形成良好的政治品质、顽强的意志品格,树立群众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三要坚持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导向,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素质基础。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 杨耕教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我们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命题,我们必须牢记。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认为在将来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反对以“刻板的正统”对待自己的理论,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不断修正自己某些“已经过时”的观点或“当时的错误看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新的实践,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所创立、为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观点简单地等同起来。从创立者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脱离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这同样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即一种教条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植根于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不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停止于《共产党宣言》;如果列宁、毛泽东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会终止于19世纪;如果邓小平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很可能成为20世纪的历史遗产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它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有关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理论源泉和发展依据都在实践之中,并不断根据实践检验自己,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以远见卓识向人们宣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当代,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就国内而言,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是新的实践引发的新的实际问题,正是着眼于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以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科学解答了新的实际问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走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富强之路

南京大学 张一兵教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我认为,其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则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越斯密-李嘉图自由主义市场-资本逻辑时留下的重要遗产,起先,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无产阶级解放的期望是建立在欧洲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顶点上,可是20世纪初以后,这种应该作为资本主义客观发展逻辑结果的社会主义,却转型为一种与东亚落后地区和被压迫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相关联的解放旗帜。并且,成为不发达地区和国家拒绝西方资本主义掠夺和统治的重要武器。显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1949年的社会解放的历史意义,都在于拒绝和中断外部强加的斯密-李嘉图的资本的世界历史(“全球化”)逻辑,而非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历来鼓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是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其实,第一个看破斯密-李嘉图自由主义幻象的人是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他发现,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和国家之间,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而只会发生不平等的强权关系,于是,他最早提出贸易保护政策的“德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史中发展中国家走向富强的伟大创举。我以为,一方面,中国在决定走市场经济之路时,社会主义的体制仍然是拒绝不平等国际交换的重要自保护装置,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拒绝新自由主义或者是反对教条主义,都是以中国自身民族的利益为前提的。对外部的一切条件和建议,对内部的一切政策、方针和路线的调整,也都是以邓小平“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另一方面,中国在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之后,作为斯密-李嘉图逻辑的客观经济结果的确是出现了一定地区落差和社会分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地方是,中国政府的立场却是站在主动消除这种经济自发性结果的立场之上的。

  实际上,邓小平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一个思想路线上的重要问题,即实践优先的方法论。中国的许多问题不是先想清楚了再做,而是先做了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调整。这是任何“主义”都无法解读的社会改革与发展进程。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复杂结合的历史辩证法:一方面,如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道路一样,中国借助于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合作和分工之中,凭借劳动力、资源等“后发”优势逐步扮演起“世界工厂”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始终对参与世界市场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并依托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和文化特色努力探索一条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发展之路。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主义富强道路。

自觉应对时代挑战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华中科技大学 欧阳康教授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可以看作是自觉面对新时代新挑战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首先是党的历史意识进一步成熟。历史意识的成熟使政党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未来。“七一”重要讲话对我们党每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使命和成就做了准确概括,这不仅科学回答了近年来围绕“三个三十年”的一些争论,突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清晰梳理出9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科学合理有机统一。

  其次是党的理论意识进一步提升。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是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伟大旗帜、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基本制度四位一体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等不同层面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要求全党继续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动态有机适度统一,既不滞后也不过度超前,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三是党的使命意识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表明政党对自身存在目的和价值的认识。讲话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把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指引、评价、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求永远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切实抓好新时期党的建设,这就立足中国国情并从新的高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政党、民族、国家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最为坚实的执政基础。

  四是党的时代意识进一步清晰。时代意识表明政党对于执政条件和执政挑战的清醒。讲话要求全党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勇于直面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善于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正视我党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深刻论述党的先进性及其实现途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提到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高度,要求将社会制度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都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突出表明了一个有着90年历史的大党所具有的清醒与自重。

  五是目标意识进一步明晰。目标意识决定着政党的凝聚力和着力点。“七一”讲话明确提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达此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