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各单位: 为了促进我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进一步统一办学思想,提升办学理念,明确学院定位和办学思路,凝炼办学特色,全面完成本科评建的工作目标,根据学院党委安排,学院决定本周(9月10日-9月18日),在全院开展一次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讨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讨论活动,旨在解决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本科评建工作的热情,为更加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观念学习讨论活动,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讨论中要明确教育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院创建地方性、多科性,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和谐师院的高度,认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问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思想理论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确保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要以创建“地方性、多科性,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和谐师院”为目标,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认真分析我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规律性和发展方向;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改革、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深刻思考在我院创建地方性、多科性,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和谐师院的过程中,跨越式发展与内涵建设的关系、规模与质量水平的关系、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全面建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的关系、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引导广大师生明确“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工作目标,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人人心中有评建目标,个个为评建做贡献。 三、学习内容 1、内江师范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2、内江师范学院的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3、《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周远清) 4、《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评估学习资料汇编(二)》第6页); 6、《内江师范学院十一•五建设规划》; 7、《评估学习资料汇编(一)》第9页中关于“特色项目”指标内涵的阐释; 8、党委书记马元方在学风建设暨学生迎评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评建简报第38期); 9、院长谢峰在学风建设暨学生迎评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评建简报第38期); 四、讨论要求 1、各职能部门要确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工作理念; 2、各教学系要明确突出人才培养根本地位的工作理念; 3、各职能部门、教学系要结合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联系学院办学历史,总结、提炼学院办学特色; 4、各教学系要结合学院特色凝练本系办学特色; 5、各教学系要概括本系的系风、教风和学风; 6、各职能部门要明确本单位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的奋斗目标; 7、各教学系要概括本系文化建设理念。 五、时间安排 学习讨论时间:9月 10 日(星期一)~9月17日(星期一),各单位应通过办公自动化上交一份学习讨论情况汇报至党委宣传部田波处,情况汇报应具体包含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 附: 1、内江师范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2、内江师范学院的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3、《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周远清) 4、《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我院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为主体,以质量求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体目标定位 经过10~15年的艰苦奋斗,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 ·办学类型定位 教学型。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创造条件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教师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地方、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办学理念 以师生为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以质量为生命,树立与时俱进的质量观;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需求为导向,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思路 全力抓育人,重点抓教学,突出抓管理,关键抓质量。 ·实现办学思路的具体措施 一个目标、两项重点、三步实施。 一个目标: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水平创声誉,以服务赢支持,把学院建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院校。 两项重点: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办学条件和校园建设。 三步实施: 第一步:确保合格。 2000年~2005年,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为指南,狠抓硬件、软件建设,实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变,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把学院办成合格的本科师范院校。 第二步:提升内涵。 2006年~2010年,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狠抓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学院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三步:上新台阶。 2010年~2020年,狠抓学科专业建设、打造教学科研团队,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和谐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 教学中心地位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本科教学、尊师重教、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和措施,在全院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导向教学、教师潜心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⑴ 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其一,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把教学工作列为重要议题,定期研究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其二,为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监控有力,学院每年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对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工作都要进行专题部署;其三,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提出教学改革新举措;其四,学院各级领导注重教育教学研究,规定教学管理干部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教学管理与研究论文或承担教学科研项目。 ⑵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学院注重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第一,学院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要求全体教师达到既能从事教学又能开展科研的水平;第二,学院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依托学科优势和相应的条件承担高水平科研任务,推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内容转化;第三,学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开放实验室,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与互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⑶ 政策制度保障教学。学院为了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先后制定了《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设立了教学名师奖、教学优秀奖、教学能手奖、青年教师优质课奖等奖项,明确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均等同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并有效执行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党政干部听课制度”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明确院、系两级行政主管领导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对教师的考核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了本科教学水平提高。 ⑷ 经费投入保证教学。学院逐年增加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生均四项经费持续增长。学院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引进师资,支持教师在职学习、攻读硕、博士学位等。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积极推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⑸ 管理工作服务教学。学院强调各项工作要紧密围绕教学,要求各职能部门对教学的服务要做到工作有思路、措施要具体、成效要显著。管理部门树立了管理育人,服务教学的意识。党委宣传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在院内外广泛宣传学校的人才培养成绩、教育教学特色和教书育人先进事迹;工会结合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的评选;人事处实施了“三高”(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工程;图书馆为方便师生借阅,延长开馆时间,为教师随时提供检索、咨询等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加强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把校园网延伸到了教师家中和学生宿舍;后勤部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全力为教学一线服务。在各部门的努力下,全院形成了通力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⑹舆论宣传导向教学。学院紧紧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坚持“教学为中心”的舆论宣传导向,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宗旨,利用学报、院报、广播、网络、宣传专栏等舆论阵地,大力宣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的新突破以及校园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新成就,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此同时,院外媒体也高度关注学院的教学工作情况,《四川日报》、《内江日报》及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经常性地宣传报道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情况,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学院精神 团结奋进 负重自强 “团结奋进”是指团体形成合力,为着同一目标而奋斗;“负重自强”是指在条件艰苦、压力重重的情况下,昂扬向上,奋发图强。“团结奋进,负重自强”的学院精神是学院在三校合一、升本建院的过程中所凝结而成的。它集中体现全院师生员工不畏艰难困苦,齐心协力,一同为学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贡献力量的内在特质,是激励学院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 校训 明德博学 笃行创新 “明德”取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校训中的“明德”就是要求广大师生修身养性,彰显完美的道德品行,并为此日日省察于己,敦品励行,自新其德。“明德”是为人之根本、为师之根本,符合我院作为师范院校的特色。 “博学”、“笃行”取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在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今天,使师生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也是对师生素养的又一项基本要求。 “笃行”就是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的内涵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训中的“笃行”,体现了学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统一起来的办学指导思想。 “创新”最早见于《魏书》卷六十二:“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变革、革新和改造,并不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才”、“刚”之义。“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校训中的“创新”,主要体现了我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理念。 校训“明德博学,笃行创新”既汲取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教育和文化积淀,又富含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必将在学院发展中激励广大师生在传承古代传统和文明的基础上,博学现代科学文化和技术,“厚积而薄发”,求真务实、革故鼎新,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校风 民主和谐 务实创新 “民主和谐”是指一种公正自由、宽松和睦的良好氛围;“务实创新”是指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放眼未来,求变求新。“民主和谐,务实创新”反映了学院治校的人本理念和师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良好风尚。 教风 科学严谨 诲人不倦 “科学严谨”是指崇尚科学文化,坚持真理,认真严谨;“诲人不倦”是指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孜孜以求、忘我无私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诲人不倦”反映了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崇尚真理、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甘为人梯的职业操守。 学风 勤奋求索 精益求精 “勤奋求索”是指好学上进,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精益求精”是指永不满足,勇于挑战,追求完美。“勤奋求索,精益求精”反映的是我院学生形成的立身立志,好学上进,穷究真理,永不知足的精神风貌。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周远清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提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成熟的标志,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繁荣指出了健康的成功之路。联系到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实际,深感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 一、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思想新的理念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长期存在着重什么轻什么的矛盾,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重业务轻思想轻道德;重速度轻质量;重理轻文;在工作上表现出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这些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存在使我们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往往造成失误或错失良机,有的甚至造成损失。上述一重一轻是非科学思维的表现,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不相一致的,是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敌。为了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是否应该来挑战这些一重一轻呢?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局部使我们深感改革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理念对一个国家的事业发展或者一个国家某个局部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跨世纪的改革过程中,当改革要进入高潮,进入关键的时候,我国高等学校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悄然兴起,讨论紧紧围绕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办学的理念,广泛的思想讨论提升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初步回答了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以至最后达成一个共识,即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今天党中央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确是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呼唤着新的理念的必然,它对于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升了理念。深入研究并贯彻这样一个发展观,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取得更加辉煌成就的思想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与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我们要重新来审视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正像小平同志讲:“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教育在实施科学发展观中,会更大的提升其地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和密切,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需要各方面特别是教育战线的人来深入研究。 其次,教育战线本身也有一个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教育战线特别是高教战线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其中有两点是要特别关注的,其一是以人为本的办教育的理念,反映到高等学校中就是人才强校,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一个大学,关键是人才,也离不开校长的敬业精神,办学理念,教师的师德和学术水平。现在要防止只比校园建设比学生人数,防止我们的校长官员化,忘记了或淡化了“自己在办学”,也在搞所谓的政绩。现代的大学跟传统的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最大的区别是现代的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大学不能只看成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读书”的地方,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开发人,培养人,学生是主体,学校要以学生为本。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思想的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要重新来认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没有高水平的人文教育就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在我国长期重理轻文的观念影响下,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艰苦的改革任务,思想观念更新的任务。要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培养顶尖的人才,必须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也是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深入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要提升大学的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要看到在高等学校做到以人为本是一个大工程,是一个大改革,需要从各方面下大功夫特别是中央和有关部门正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教育进行调研,提出办法切实加强这个根本的教育,要以此为契机,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升。 第三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要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打破了平衡,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这一点需要在高教战线上工作的同志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回避是不可能的。例如,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大大影响在校学生的培养过程(如就业时间的前移)和培养质量甚至是学校的稳定,处理不好会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就业问题的长远根本解决或缓解必须切实贯彻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方针,仅仅采用应对式的政策措施是很难根本解决问题的。我们发展的规模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做调查研究要作分析,在就业问题上很少看到有充分调查、有数据、有分析的报告和文章。质量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一个争论,质量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在一个时期笼统的去评价质量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是不科学的,也很难得出共同的结论。特别在一个大的改革大的发展以后,可以分析的是哪些方面使质量提高了,哪些方面对质量的提高有影响。如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实行了“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了一部分大学和学科,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专业数减少,培养人才模式进行了改革;专业面拓宽,注重能力和素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近1000本教材问世,最近又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虽然这些改革还没有到神经末端,但是也初见端倪,各项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合并、共建、调整使一批学校更加综合,一批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学生知识面拓展了等等。这些都给大学带来了生机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由于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有一个适应过程,学校教学条件要跟上有一个过程,一部分在中学水平较差的学生进入了大学。这都会影响一部分大学的质量,特别在一些行政领导和大学领导中质量意识不够,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正视并采取措施,现在也已经或正在采取措施,如教育部正在实施的质量工程,我想问题会很快解决的。这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构问题仍需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调整。应该说前几年的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宏观上说,高等教育结构有类型结构,有地区结构,有层次结构,有学科结构,这几年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即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合并使它更加综合,对地、市一级的学校的合并提升等使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了;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和发展自学考试等,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多样化了。但是,由于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现在还很不完善,特别是省市一级的高等教育结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2020年前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科结构(或叫专业结构)有三个层次,整个国家的专业结构要由专业目录的修订来解决,它的发展方向应是减少本科专业目录数量,拓宽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变窄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第二个层次是人才培养结构也就是各个专业培养多少人,要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然由于人才培养有一个超前性,所以计划指导部门特别是省级计划部门,应该多调查研究,特别要分析就业情况及其走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第三层次是大学的专业设置结构,在这方面要减少大学盲目设置专业的倾向,设置专业也要看社会需求,特别是稍长远的需求,要有条件要符合学校的定位和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宏观调节部门也要加强指导。最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来。 三、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科学发展观关键在“科学”二字上,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发展观是人们正确世界观的建立过程,世界观的改造过程,是树立一种新的理念的过程,它是一种理念、观念的更新。作为政府的决策部门要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并且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辉煌,取得过许多成绩,但是也经历过许多失误,付出过许多代价。回顾起来,其中许多失误是由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对问题缺乏科学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甚至连决策者都没有想清楚,急于下结论出政策。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规模很大,与各方面的联系也十分密切,所以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其决策正确与否,好坏与否都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影响很大。所以必须谨慎从事,科学决策,要像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要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育科学水平,领导者要实行科学的领导,要带头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只有整个教育科学水平提高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市场化、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与合作日趋剧烈与广泛。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新的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国民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我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较,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教育思想与方法落后,片面注重知识灌输,片面注重考试和考分,忽视对学生求知欲的启迪与引导,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偏向,造成部分学生负担过重,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主动精神,缺乏创新意识。
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紧迫,其中尤为重要和迫切的是要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与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和世代繁荣的重要根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开拓创新,迎接挑战。教育之道不在于灌输,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通过鼓励、引导和启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素质提高、个性发展、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世纪、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以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从这一点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扎实基础的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应摒弃简单的知识灌输,改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组织多样化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素质教育并不简单地否定考试,而仅将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从而在根本上改革考试方式和方法,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全面、科学评价学业的体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体质、心理、情操、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科学评价,并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制度环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爱生重教,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师范院校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为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研讨的机会和条件。当前尤其要着重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教育实际上是一项社会工程,在现代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改变公共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不协调的现状,帮扶薄弱学校,提高农村及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水平,逐步缩小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走上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道路。
政府、企业和社会在招聘、用人、待遇等各方面都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以素质和实际能力为准则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就业、用人机制,真正从根本上摒弃仅仅以学历、资质和依分数取人的偏向,努力消除在年龄、性别和体征等方面的歧视。大众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国家和社会还应该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及健康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素质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更为丰富的学习、培训和活动场所。素质教育也必须得到家长的充分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教育研究部门还应该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和对象,加强素质教育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编辑:x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