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2月5日“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走进我校后,连日来,《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0日第15版)、《中国体育报》(2013年12月13日第1版)分别对我校14年来积极努力建设校地结合项目——“内江市青少年儿童武术训练基地”的情况,以及我校努力服务地方,培养青少年武术人才,打造体育学院特色和亮点等进行了报道和介绍。
“基地”组建于1999年,是我校最早的一个校地结合项目。建设14年来,基地发展迅速,实现了校地双赢,成为了高校服务地方、体教结合的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开辟了一条省属地方师范院校打造特色、服务地方、满足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
14年的“基地”建设实践,使内江市的竞技武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来,“基地”为内江市各专业队、竞技体校以及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运动员。“基地”的良好运行、体育学院和内江市体育局的友好合作与共同推进,极大地推动了内江市武术竞技水平的提高,使建设初期武术竞技水平处于全省落后垫底地位的内江,迅速跻入全省武术竞技一流行列。
与此同时,我校武术特色的打造与凝练得以确立和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由于建立了稳固的实践基地,学生的武术竞技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学校武术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如:在2012年的第十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取得了13个单项第一名,21枚金牌、18枚银牌、12枚铜牌、团体季军的佳绩;在2013年四川省传统武术争霸赛上夺得了17个一等奖、21个二等奖;在2013年第四届中国峨眉国际武术节上获得了单项金牌21枚、银牌4枚、铜牌2枚、集体项目一等奖等。同时,依托基地建设,体育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训练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明显增强。武术教师队伍已由建设初期的2人,发展到了现在的6人,武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内江师院《武术》先后被列为学校和省级重点课程。
此次基地建设受到《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既是对校地结合模式的肯定,也是对体育学院办学特色的充分肯定。下一步,体育学院团队将不断总结完善,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进一步凝练和打造自己的武术品牌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