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校园新闻 -> 正文

[特别报道]创新多维教学 更新育人模式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3-05-14

                            ———文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观察  

   

    【编者按】

       在我校,育人模式改革研究起步较早,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面对新时期新问题,过去的育人模式又显得落后了。2013年,学校推进“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改革工作,动员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使教学模式改革一定要“走进课堂”,并率先在五个二级学院展开工作,文新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文新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人才。有160余名同学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我们要了解,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正是文新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历程中一直以来的探索和坚持。

 

    “过去课堂以老师为主体,现在老师要成为引导者。那么,改变后不要走入‘死胡同’,变成‘一言堂’。我们的教育理念一定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不能呆板、单一。”

    “文新学院改革要想做到真正落实下去,需要立足于每个学科的核心价值观。”

    “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师范学校的科研就在教学本身,教学的核心在于育人。”

    这样的探讨和争论,在近期文新学院成为师生热议的话题。

    文新学院院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负责人邓国军谈到:“作为地方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生就业趋向多元化已是近年来的共识。然而,针对文新学院是老系、大系的实际情况,改革需要分步骤、有序推进。”

    文新学院党总支书记翁礼明则指出,改革要充分考虑到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能否真正按所设想的去做,知识是否到位,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需要每一位改革参与者继续思考。育人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改革先行 探索多维教学范本

    表演、演讲、朗诵、讲座……走进文新学院,无论是莎翁笔下的人文主义斗士,或是诗仙太白的云海青天,还是辛弃疾的金戈沙场,在这里,你都可以感受到,师生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穿越历史的烟尘,畅游古今中外文学海洋,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10级学生阿海诗洛为了完成一次为音乐剧《悲惨世界》配音的作业,与小组成员前前后后忙了一个星期。期间,还请了音乐学院的同学帮忙排演。“文学史的东西讲解起来很抽象,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书本上的理论变得鲜活、立体,并且我们学生变得更为主动了。”阿海诗洛感觉自己和同学比以前更愿意去阅读经典文本。而上此堂课的王彤教授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先行者,由她组织学生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活动已在文新学院延续了十年。在她看来,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用经典唤醒灵魂。

    无独有偶,在文新学院,学生可以在写作课上朗诵肖体仁教授所写的诗歌,可以在邓国军院长的课上大声争论核心问题,可以在王祖明老师课上模仿动物练习发声,也可以与林正新副教授畅谈当下韩国音乐受欢迎的原因。

     这些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教学课堂,便是文新学院多年来的专业特色教学探索的微缩范本。

    变革措施 学生唱主角的课堂    

    “教师怎样在课堂上进行变革,怎样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怎样拿得出固化成果?”文新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刘云生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文新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研”、“学”、“练”、“做”、“养”合一教学模式。在学校育人模式改革的推动下,文新学院将改革重点放入在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上,并依托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四门核心课程作为试点。

    然而,要想实现“老师讲”到“学生讲”,从 “传授—接受”模式变“问题—发现”模式中彻底转变,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们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学生主讲。”古代文学教师李见勇的课堂通过采取讨论、提问、学生讲座以及表演等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锻炼学生上台的胆量与口才。

    文学概论教师齐小刚对此举表示赞同,“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灌的方式。”相比于文学史类的课程,理论课程改革的操作难度较大。在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每学期都会进行3到5次“头脑风暴”,开展关于文艺现象的系列专题讨论活动。他还提出,教师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针对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而在刘云生副院长的当代文学课堂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每节课课后,要求学生阅读两三本重要文学作品,在下一次课前会通过学生提问,老师点拨的方式来检验大家是否精读了作品。许多同学表示,上刘老师的课很轻松。“这不仅让我们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也增强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让我们提前掌握讲课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大部分同学认为,改革后的上课方式新颖,课堂更加活跃。

    该学院有学生提出,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改革形式是否对学生掌握所学课程起到作用。现今,学生对此还需要一个适应阶段,才能做到由被动变主动。

    创新延伸 把课堂搬进敬老院

    每周周末,在内江翔鹤老年公寓总会看见文新学院12级7班同学的身影: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帮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他们来到敬老院的“工作”。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这里是7班同学的现代汉语课堂。

    “每周牟老师就会提前告知我们什么时候去敬老院,我们可以先安排好时间。周末时,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去听老爷爷、老奶奶讲故事,将他们的话录下来。回校后再整理,将其润色写成感想。”范琪然同学谈起这与众不同的课堂时表示,“刚开始不适应,不过现在收获颇丰,除了学习知识,还让大家对社会乃至人生进行思考,理解孝道的涵义。”

    教书教什么?如何对学生就业进行定位?现代汉语教师牟华林针对改革提出了“形而下”的理论,他认为改革除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还要进行德育教育。在牟老师的课堂里,7班的同学们不仅周末要去敬老院,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推选代表上讲台讲课。马婷婷同学说:“班上同学被分为7个小组,期末试题也将由学生出,每组出5套,总共25套期末试题。牟老师再从中选取,整理成5套作为期末试题。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特别新颖。”

    “先要培养学生意识层面的东西,才能让过去的习惯逐步转变。”牟老师将现代汉语课程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学生“师道”的培养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牟华林老师提到,建议学生到养老院体验,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全面铺开  改革期待多方联动

    同样,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如何不把改革弄成“花架子”,需要参与改革人员去伪存真,厘清方向。这便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文新学院改革研讨会上,众多专家、教授普遍认为,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融为一体才有助于改革推进。院长邓国军向全体教师倡议:“我们教师要做到从灵魂深处爱学生。所有教师都要投入到改革中来。”

    在改革方式上,林正新副教授提出要引导学生就所学的本门课程会讲,会写。将理论运用到现实中,将所学到的理论支点与现实中的文学艺术审美相结合,切忌将改革弄成“花架子”。

    肖体仁教授谈到,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情况不一,要想培养学生“读”、“说”、“写”的能力,就一定要深入生活中去读,去看。可以适时开展社会调查或者去游山玩水,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灵感,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也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

    十年莎剧的经验,使这样的教学课堂促成了独特的教学话语,王彤教授说道:“教师要真心热爱自己的职业,老师的快乐与学生的快乐是一致的。要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发现自己。只有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有大脑的活跃和智慧的产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用之用’。在未来的讲台上,学生们会达到一种用知识创造知识、用情感丰富情感、用灵魂铸就灵魂的‘师范’境界。付出不是减法,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在今后3到5年,文新学院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作为工作重心。2013年,改革实验放在先期推出的课程中;2014年,改革在课堂录像观察、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自编教材等多维度的教学方式中全面铺开;2015年,改革将延伸至其他专业,进而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文/院报记者团 王艺茹 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