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特别推荐】披荆斩棘,赛场之路大放异彩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17-09-13

  ——我校学子斩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桂冠

  近日,2017年(第十三届)“瑞萨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结果揭晓。我校由物电学子组成的6支参赛队伍一路过关斩将,取得我校代表队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级(四川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我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4级2班的白鹏、郭恒和岳婷玉三名学生在此次竞赛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

  浩瀚赛事 龙争虎斗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最早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首届于1994年举行,参赛赛区3个,学校44所,学生657人,从1995年起改为奇数年举办,是教育部倡导的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历届竞赛参赛学校和学生都成大幅度增长趋势,本届比赛有来自全国千余所院校、共4万余名学生报名参加,命题涵盖了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设计开发等多个电子领域。

  电子设计竞赛是一个非常消耗资金的项目,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设计流程中经常会因为一个微小出错而前功尽弃。从2005年我校首次组队参赛以来,学校一直支持电子技术竞赛项目的发展,逐步增加资金投入保证项目能顺利进行,物电学院也同步加强了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今年全体参赛队员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从5月6日-6月8日利用周末开始理论提升培训,7月8日-8月8日进行项目实训。8月9日-12日进行连续四天三夜的艰苦竞赛。回忆起比赛当时的场景,郭恒说:“综合测评时,全省有82个队伍参加比赛,赛况较为激烈。我们团队从上午八点一直准备到下午三点,做电路、想思路,全程都在紧张的工作,喝水、吃饭已经全然顾不上了。”就是这样,从前期准备到赛场比赛,白鹏、郭恒和岳婷玉三人组都拼尽全力、辛苦付出,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一路过关斩将,刷新了我校在该项目比赛中的最优成绩,荣获桂冠。

  该项赛事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国家一等奖不超过2.5%,赛区一等奖不超过10%的评奖机制,对于一般高校,获取一等奖是较困难的。

  精益求精 别出心裁

  这支所向披靡的队伍,他们以《单相用电器分析检测装置》为题,精心选择高性能、低功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出能根据单相用电负载电参数信息分析用电器类别和工作状态的电子装置,其设计基本要求和发挥部分均达到了题目要求,尤其是系统功耗,实测为3mA,远小于15mA的最高要求!

  早在去年,白鹏和郭恒就已经参加过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偶数年举行,冠名“TI杯”),不过当时由于知识水平不够,未斩获奖项。而此次比赛,白鹏和郭恒总结经验,重新组队,与新加入的岳婷玉“强强联手”组成新的队伍,并根据三人各自的能力特长,细化分工、一同协作。郭恒负责硬件部分,白鹏负责软件部分,而队伍里唯一的女生岳婷玉则负责撰写相应的设计报告。

  全体赛队在规定时间完成作品后,于8月15日在电子科技大学参加四川赛区测试,获得数项省级奖项。之后有两队继续于8月21日地参加综合测评(国家一等奖选拔赛),其中白鹏、郭恒和岳婷玉以黑马之姿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胜出,8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全国复测中又脱颖而出。据白鹏和其队友介绍,他们设计的作品是一款应用型设计,具有学习和分析监测两种工作模式。在学习模式下,测试并存储单件电器在其工作状态下的各种特征参量;在分析监测模式下,实时指示用电器的类别和工作状态。该装置作品的优势与亮点在于它的系统功耗低、采样精度高,采用数据窗口滤波、滑动平均值等算法,使得判断更加精确。最终,他们的设计产品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评委的青睐并斩获奖项,一举打破我校以往在该类赛事上的最高纪录。

  苦心不负 黑马降临

  准备竞赛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期间也出现过许多困难。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电路原理理解偏差,芯片性能了解不全,全英文的芯片资料部分内容难以看懂等各种问题;调试过程中也会出现所设计的功能无法完全实现等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而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疑难,我们有时甚至不知道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出了问题,或是因为电路短路、部分虚焊漏焊导致各种情况的出现。”郭恒说道。

  可是,尽管面对各种疑难,他们三人齐心协力,不迭不休地分工协调,查阅资料、翻译英文、检查电路,再难的问题也会顺势瓦解、拨云见日。

  该团队的指导老师是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薛世华和实验室主任胡仲秋。薛老师谈及个中感受不禁感叹道:“成功的路途满是荆棘,测试设备不齐全,竞赛时间短、原件材料短缺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阻力,而我们的同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强度的硬件设计且编写复杂而精细的程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时间紧,任务重,熬夜、酷暑对于他们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有些同学甚至选择一整天住在实验室,有时也会思家心切,却还是选择了咬牙坚持。同样的,正是因为前行路上荆棘重重,最大的阻力也就成为了最大的动力,而我们的队伍完美地证明了即使前行不易,也总有一种力量让自己突破极限,达到最好!”
(文/院报记者团 胡沁 何莉 谢玲 杨巧)